標題:量子氣體操控與量子技術
演講人:
陳徐宗
時間: 2011-03-31 15:00-2011-03-31 16:00
地點:
內容:
由于1997年諾貝爾物理獎(激光冷卻)與2001年諾貝爾物理獎(蒸發冷卻)的推動,使超低溫量子氣體的研究得到蓬勃發展。當前以玻色子與費米子兩種原子組成的量子氣體,正在構建一個以非對稱破缺為特點的新凝聚體系的研究平臺,在此平臺上,我們可以構建以量子序、拓撲序為特征的新物態,從而開展相關新物態以及物質起源等的研究。北京大學為了構建此平臺,于2004年獲得了銣原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此基礎上獲得了脈沖與連續原子激光,2006年實現了玻色凝聚體的超輻射散射,2008年獲得玻色凝聚體一維光晶格,在此基礎上,利用超輻射觀察到了凝聚體從超流態到莫特絕緣態的相變。其次,我們在2006年提出了在銣原子光晶格中利用魔數波長獲得精密高于10E-17的微波原子鐘的建議,目前正在開展此項研究。另外,CAP小組從2004年期開始研制飛秒光學梳狀發生器與780nm等波段高精度半導體激光頻率標準,2006年建立了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飛秒光學梳狀發生器,2008年建立了銣高精度半導體激光頻率標準,獲得了秒穩定度為10-13,長期穩定度優于10-14的激光輸出。實現了光學頻率向射頻,以及射頻向光學頻率的精密傳遞,傳遞精度優于10-17,發明了碘分子強譜線的快速海量精密測量方法,提出了精密激光加飛秒光梳精密測量原子分子結構的新方法。
人物介紹:
陳徐宗,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院長,量子電子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量子信息與測量重點實驗室冷原子物理與量子精密測量實驗室主任。1996-1997年在日本工業技術研究院任特別研究員,2000年任教授,2003-2005年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國普魯旺斯大學等訪問教授。長期從事激光頻率控制、新型原子鐘、飛秒激光穩頻與量子精密測量等研究。于1996年實現了國內第一個磁光阱,于2000年在國內第一個實現了原子噴泉,于2004年4月獲得高質量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2004年底獲得中國第一個原子激光,在國際上首次觀察到幾十組碘分子強躍遷超精細譜線,在實驗上獨立發展了具有北京大學特色的外腔半導體激光器、高精密激光驅動電源、三次、五次激光穩頻、光電時序控制、磁光阱和靜磁阱等關鍵技術。目前正負責國家 “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大基金項目與科技部863項目等。在國內外重要期刊上發表論文1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