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期智與“姚班”十年
2015年03月03日 來源: 中國教育報 瀏覽次數: 0
“清華有許多很好的學生。有一些是中國典型的好學生,每科都力 爭第一,但也有一些學生希望在大學里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我希望清華的環境能讓大家沒有那么多壓力,而是能感受到學習、研究過程中的挑戰與突破,以及由 此帶來的幸福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世界最頂尖的年輕人,不管他們將來是做學問還是去創業。”
能考入清華的學生,應該是人中翹楚了。清華的本科教育,理所當然也應是精英教育吧?如此推論,圖靈獎獲得者姚期智卻并不認同。
2005年,姚期智辭去普林斯頓大學的終身教職,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合作在清華開始了精英教育實驗。這個計算機科學實驗班,也被外界稱為“姚班”。10年間,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真的從這里邁向世界學術舞臺。
姚期智心目中的精英教育長啥樣?
大師上課也要精心策劃
“校內二次招生,全英文授課,全英文交流。沒有國界,沒有教材,沒有拘束,甚至沒有臺上臺下、課上課下的分明界限……”
姚期智此前“走過”許多赫赫有名的大學——哈佛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伯克利加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當他決定在清華培養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時,心中想的便是那些世界一流大學課堂的畫面。
姚期智主講的“理論計算機科學”,是一門面向本科一年級的專業基礎課。每年開課,他都會極為認真地梳理教學思路,每一節都精心策劃。這門課他一 講就是8年,直至逐漸找到合適的年輕教師才把接力棒傳下去。其間他還擔任“計算機入門”、“計算機應用數學”、“量子信息”等多門課的任課教師。“姚班” 學生大都在低年級聆聽過姚期智的課,并在短短的一兩個學期內,受其影響改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
王君行,計算機科學實驗班2010級本科生,本科二年級就發表了第一篇全英文學術論文。而論文的靈感,正源自姚期智課上的一次“隨意發揮”。
當時,姚期智在課上介紹了著名的“拜占庭將軍問題”,并將這與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保障問題相聯系,希望同學們提出解決方案。這些本科一年級同學 也毫不示弱,像往常一樣自發組成小組展開討論。一小節課后,姚期智請幾個認為已找到答案的小組進行演示。有趣的是,每當一組演示時,其他小組就會直接指出 其中的不足和錯誤。
臺上臺下的討論十分熱烈,看到時機成熟,姚期智便起身準備宣布標準的解決方法。這時,一直沒有說話的王君行站了起來,打斷他說:“我還有一個方案!”
王君行走上講臺,起筆寫了四五行看起來非常簡單的算法。教室里突然安靜下來。姚期智后來回憶說,當王君行寫出那幾行算法時,他思考了幾分鐘,突然意識到眼前的這位一年級學生真的解決了一個困擾學術界30年的問題。
姚期智建議王君行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此后數月,姚期智及夫人儲楓教授協助他修改論文,并就投稿期刊提出建議。2011年,王君行讀大二時,這 篇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組合最優化學報》(Journal of Combinatorial Optimization)上。
讓學生體會“挑戰的幸福”
“在這里要上的課內容不多,但聽起來解渴。”施天麟大一時選修了姚期智的課,這讓平時上其他課覺得“吃不飽”的他,毅然決定轉到“姚班”。
在解放總學分的同時,“姚班”提高了每門課的難度。有時一次課堂作業,學生就需要花二三十個小時,而且還有可能找不到理想答案。這給了許多像施天麟一樣喜歡科研探索的學生充足的“挑戰感”,也激勵他們把有限時間投入到對知識深層的理解中,進而做出一些創新性的工作。
2013級本科生范浩強也對課上“不斷升級”的難度記憶猶新。他們雖然只是本科低年級學生,卻不像一般計算機系學生從基礎編碼學起,而是被“假 設”已經掌握了這些基礎內容,課程更加偏重深層次的理論計算的分析和架構。這些被學生們戲稱為“虐心”的課程,卻也讓他們欲罷不能,聽起課來十分“過 癮”。
范浩強把在“姚班”聽課比喻為“蓋大樓”。“原本預想聽完一門課,自己的思維會從‘一層’升至‘五層’,這已經很刺激了,但沒有想到,老師直接 從‘六層’講起!”這種高強度的授課方式,給課上、課下都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一開始很多同學不適應,但漸漸地,他們發現自己居然可以做得到!這種“重新發 現自我”的驚喜和肯定,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潛力,很多同學甚至不滿足于課上所學,主動聯系老師找選題、做研究。
范浩強還注意到,大家在意的不再是純粹的考試和高分,羨慕的不是滿分“學霸”,而是心中懷揣的那個高遠的科研夢想——立志要做出世界最頂尖的科研成果。這也正是姚期智創立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時的初衷。
“清華有許多很好的學生。有一些是中國典型的好學生,每科都力爭第一,但也有一些學生希望在大學里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我希望清華的環境能讓 大家沒有那么多壓力,而是能感受到學習、研究過程中的挑戰與突破,以及由此帶來的幸福感。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世界最頂尖的年輕人,不管他們將來是做 學問還是去創業。”姚期智說。
開放包容的國際視野
許多人認為,與世界一流大學相比,中國的差距主要在博士生教育;換句話說,本科生教育中國也是一流的。姚期智剛到清華時,原本也是計劃構建一個培養博士生的良好機制。隨后他改變了計劃,萌生了精英教育要從本科生抓起的想法。
姚期智認為,在計算機科學領域,國內比較重視計算機工程方面的學習,要想真正有所突破,要能與世界一流的本科生教育媲美,不僅需要國際化,而且要富有挑戰性。姚期智從根處解決問題的想法,得到清華校方的大力支持。
10年來,姚期智帶領清華同行重構了計算機本科課程體系,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重組,注重理論基礎,全面覆蓋計算機科學前沿領域,又突出計算機科 學與物理學、數學、經濟學、生物學等多學科領域的交叉。在姚期智的邀請下,圖靈獎、奈望林納獎、哥德爾獎獲得者等頂尖學者、大師相繼走進清華的課堂,他們 精辟的見解、嚴密的邏輯、深湛的哲理,以及演算和推導過程中像棋壇高手般走出的奇著、怪著,常常引得同學們屏息關注,熱烈討論。
施天麟2013年到麻省理工學院交流學習,他驚訝地發現,自己平時上課學習的方式,原來可以和世界一流大學“無縫銜接”。施天麟性格偏內向,但 他在“姚班”卻非常享受和同學們思想交鋒的過程。清華學堂的討論間,成為施天麟們相約看書、交流的好地方。“國外的學生非常熱衷于討論問題、發表看法,很 多國內去的同學往往會比較羞澀,不過我們班的同學卻不存在這個問題。”
不僅如此,從“姚班”走出去參與聯合培養、出席國際會議和出訪交流的學生,截至2014年年底已近450人次。此外還有20余名來自麻省理工學 院、伯克利加州大學等學校的學生來訪,和“姚班”學生們一起學習提高。這種國際化的、開放包容的學習氛圍在姚期智看來,是培養學生自信心的重要條件。
團隊協作的科研文化
姚期智鼓勵學有余力的本科生參與科研。在“姚班”,本科生從不缺乏接觸科研的機會,首次接觸可以從一門課開始,或是一個已知的項目。姚期智把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形象地比喻為“超級百貨商場”,老師們的研究工作是“商品”,學生們可以根據興趣“選購”。
上文提到的王君行,大二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科研論文后,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科研之路。3年后,他成為全球第一個在本科階段獲得ACM計算經濟學國際學術大會最佳學生論文獎的人。如今,被姚期智親切地稱為“聰明的小鬼”的他,已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在姚期智看來,發現自己的興趣點,對本科生來說很重要;融入到一個科研團隊,感受團結協作的科研文化同樣很重要。
而計算機學科未來的遠景,恰恰孕育在它“初生”時的自然屬性——交叉之中。如何在清華建立一個學科交叉、本科生參與的研究環境?在過去的幾十年 里,姚期智親眼見證了中國在世界微電子領域競爭中的“錯過”,他意識到未來量子信息和量子科技將成為新的發展點,中國必須得跟上。而量子計算除了需要理論 計算機專家外,同樣也需要懂量子計算的物理學家。于是,姚期智想到了段路明。
段路明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2010年10月,段路明在密歇根大學正準備給學生上課,突然間身邊的電話響了,電話那頭居然是姚期智本 人。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兩個星期后,姚期智專程飛到密歇根大學與他會面。兩個月后,段路明加盟清華。2014年10月,段路明研究組首次在常溫固態系統 中實現了抗噪的幾何量子計算,該成果是量子計算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研究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自然》上。論文第一作者祖充是交叉信息研究院在讀博 士生,共同完成文章的還有兩名本科生。
“清華有很多優秀的年輕人,姚先生以他的威望為我們提供了充分的資源,這里的研究環境比許多國外的研究機構更有彈性和空間。我們感受到姚先生的信任,同時更加敬佩他對科學研究前瞻的判斷和獨到眼光。”段路明說。
截至2014年12月,“姚班”學生本科期間共發表論文110篇,其中以學生為論文通訊作者或主要完成人的共84篇。即使在國外世界一流大學,本科生也很少能在國際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更少有學生會有完整的科研經驗,但在“姚班”,幾乎1/3的本科生都有“科研成就”。
“這里擁有最優秀的本科生和最優秀的本科教育。”圖靈獎得主、美國康奈爾大學約翰•克羅夫特(John Hopcroft)教授說。